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5
0
生成式 AI

30天生成式AI終極挑戰:不被支配,才能稱王系列 第 15

Day 15:創意風暴 — AI版權的創作邊界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當機器開始創作的那一刻
昨天我們探索了AI作為決策軍師的角色,許多朋友在互動區分享了想要與AI「共創」的內容。有人想共創小說,有人希望合作設計產品,還有人想要AI協助音樂創作。
而今天,我要與你們一起踏進一個充滿爭議與迷霧的戰場:當AI開始創作時,誰擁有那些作品的版權?
2025年3月26日,美國法院允許《紐約時報》對OpenAI的版權訴訟案繼續進行,這場訴訟被稱為「可能對媒體和人工智慧產業產生深遠影響的法律戰爭」。而《紐約時報》在2024年已經為生成式AI相關訴訟花費了1,080萬美元。
這不只是一場商業糾紛,而是關於創造力本質的哲學思辨:當機器開始「創作」時,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藝術、原創性,以及智慧財產權的邊界?
逆轉思維:不是誰擁有版權,而是什麼叫做「創作」
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:如果一首詩是AI寫的,但靈感、主題、修改都來自你,那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?
大多數人會直覺地說「當然是我」,但法律界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觀點。這個爭議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我們對「創作」的定義,在AI時代是否還適用?
2025年1月,美國版權局發布了《版權與人工智慧:可版權性》報告第二部分,對AI生成內容如何適用版權法進行了詳細的法律和政策分析。這份報告的核心觀點是:版權保護需要「人類作者」,純粹由AI生成的內容不受版權保護。
但這個看似清晰的界線,在實際應用中卻充滿了灰色地帶。
AI版權戰爭的五大戰場
在我們共同探索AI版權爭議的過程中,發現了五個關鍵的戰場:
戰場一:訓練數據的版權爭議
AI模型需要大量數據來學習,但這些數據的版權歸屬往往複雜。《紐約時報》訴OpenAI案的核心爭議就在於:OpenAI是否有權使用時報的文章來訓練GPT模型?
爭議焦點:

OpenAI聲稱這是「公平使用」(Fair Use)
《紐約時報》認為這是未經授權的商業使用
OpenAI甚至指控《紐約時報》「付錢給某人駭入OpenAI產品」以獲取訴訟證據

**意外插曲:**OpenAI工程師意外刪除了可能與案件相關的潛在證據數據,為這場法律戰增添了戲劇性轉折。

戰場二: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
當你使用ChatGPT創作一首詩時,版權屬於誰?
**OpenAI的立場:**在OpenAI的使用條款中,明確指出使用OpenAI平台生成的內容的所有權利都屬於使用該平台的用戶,而非OpenAI。
**法律現實:**但美國版權局的立場是,純粹由AI生成的內容不受版權保護,這意味著這些內容可能處於「公共領域」。

戰場三:創作過程的人類參與度
關鍵問題是:多少人類參與才能讓AI輔助的作品獲得版權保護?
光譜分析:

純AI生成:無版權保護
AI輔助人類創作:可能受保護
人類主導,AI協助:很可能受保護
純人類創作:完全受保護

但這個光譜上的界線在哪裡?法律界仍在摸索。
戰場四:數位複製品的新挑戰
2024年7月31日,美國版權局發布報告建議制定聯邦立法,防止未經授權的數位複製品虛假描述個人。這涉及AI生成「深偽」內容的法律責任。
戰場五:商業使用的合規風險
2024年4月9日,美國國會提出《生成式AI版權揭露法案》,要求開發生成式AI的公司必須披露版權相關資訊。這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合規挑戰。
全球版權法律的分歧與趨同
不同國家對AI版權的態度差異巨大:
美國:人類作者中心主義
美國堅持版權需要「人類作者」,但在公平使用原則下為AI訓練留下了一些空間。
歐盟:平衡創新與權利保護
歐盟在AI法案中試圖平衡創新需求與創作者權益,但具體執行仍在摸索中。
亞洲:相對寬鬆的探索
一些亞洲國家對AI創作的版權保護相對開放,嘗試為AI輔助創作建立新的框架。
創作者的自我保護策略
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法律環境,創作者該如何保護自己?
策略一:明確記錄創作過程
詳細記錄你在創作過程中的貢獻,包括:

創意發想的來源
對AI的具體指令
修改和編輯的過程
最終決策的理由

策略二:理解平台條款
仔細閱讀AI平台的使用條款,了解:

誰擁有生成內容的權利
平台是否保留某些使用權
商業使用是否有限制
如何處理版權爭議

策略三:建立協作版權聲明
在AI輔助創作時,明確標示:

人類創作者的身份
AI工具的使用範圍
創作過程的說明
版權歸屬的聲明

策略四:避免純AI生成內容的商業使用
在法律界線尚未明確前,避免將純粹AI生成的內容用於重要的商業用途。
企業的AI版權風險管理
企業在使用AI創作時面臨更複雜的風險:
風險一:侵權訴訟
如《紐約時報》案所示,使用他人版權內容訓練AI可能面臨高額賠償。
風險二:內容所有權爭議
員工使用AI創作的內容,版權歸屬可能變得複雜。
風險三:客戶權益保護
如何確保向客戶交付的AI生成內容不會引發版權爭議?
企業應對策略:

建立AI使用政策:明確規範員工如何使用AI工具
投資版權保險:為潛在的版權爭議做準備
與供應商明確約定:在合約中明確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
持續監控法律發展:版權法正在快速演變,需要持續關注

版權法的未來演進
2025年被視為AI版權法的關鍵年,預期將有重大發展:
即將到來的變化:

美國版權局第三部分報告:預計將討論AI訓練使用版權作品的法律問題
更多判例法:隨著更多案件進入法院,將建立更清晰的法律先例
國際協調:各國可能需要協調AI版權的國際標準

創造力的哲學思辨
這場版權戰爭的背後,是對創造力本質的深層思考:
**傳統觀點:**創造力是人類獨有的,需要意識、情感、經驗的融合。
**AI時代的挑戰:**如果AI能產生原創、美麗、有意義的作品,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定義創造力?

可能的未來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5/20169113ucF7NlyKDV.jpg
創作可能被重新定義為「人機協作」的過程
版權法可能需要承認新形式的「混合作者身份」
我們可能需要新的框架來保護和獎勵創新

探索航道的文化轉向
理解了AI版權的複雜性後,我們面臨著一個更廣闊的問題:當AI開始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時,它如何改變我們對全球文化交流的理解?
明天,我們將一起探索AI的跨語魔法——翻譯與跨文化應用。當AI能夠即時翻譯任何語言時,語言障礙是否會完全消失?文化的獨特性是否會被稀釋?
這不只是技術問題,更是關於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思考。
版權邊界的覺醒
今天的探索讓我們理解:AI版權不只是法律問題,更是關於創造力定義和價值分配的根本性議題。
2024年是「充滿戲劇性的法律世界」,從最高法院重塑版權損害賠償的裁決,到生成式AI在數位時代創作者與技術之間的衝突中占據中心地位。
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。AI版權法的發展將決定未來創作者、技術公司和社會之間的權力平衡。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,但也充滿了重新定義創造價值的機會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記住:無論法律如何演變,真正的創造力始終需要人類的想像力、情感深度和價值判斷。AI可以成為創作的工具,但創作的靈魂永遠屬於人類。

未完待續 —— Day 16,「當AI能夠翻譯所有語言時,我們會失去文化的多樣性嗎?跨語魔法即將揭示全球溝通的新可能。」
互動交流:如果AI能讓你瞬間掌握一種語言,你最希望是哪一種?

【30天AI終極挑戰】Day 15 完成 | 明日預告:《跨語魔法 — 翻譯與跨文化應用》


上一篇
Day 14:軍師在側 — 決策支援的新方式
下一篇
Day 16:跨語魔法 — 翻譯與跨文化應用
系列文
30天生成式AI終極挑戰:不被支配,才能稱王1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